

2015年10月5日,一个名字在中国沸腾,传遍了全世界。那是“屠友友”。由于青蒿素的发现,涂有友当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,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,实现了中国人零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突破。
早在20世纪60年代,涂有友和青蒿素的故事就开始了。当时,引起疟疾的疟原虫产生了很强的耐药性,原来的治疗药物都失败了。全世界都在遭受疟疾的折磨。在越南战场上,疟疾越来越严重。越南政府请求我国的支持。在中国,疟疾也多次大规模爆发,平均发病率很高。
1967年5月23日,中国启动了“523”项目。来自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多名研究人员参与了新抗疟药物的研发。只有39岁的涂有友,在中医药研究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被任命为研究项目的带头人。
凭借简陋的设备、稀缺的资源和稀缺的人力,屠友友面临着与攀登珠穆朗玛峰相当的艰巨挑战。三个月内,涂有友带领团队成员翻阅了数百部中国古代医典,从2000多种抗疟药中挑选了640种药物,并开始逐一调查和实验。
经过190次失败和300多种中草药的筛选,受东晋葛洪《肘后备急方》中对黄花蒿的描述启发,涂有友终于在1971年10月4日发现,191份黄花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%。在临床阶段,涂有友还对药物进行了测试,并亲自证实了青蒿素抗疟药物疗效的安全性和可靠性。
今天,青蒿素类复方疗法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抗疟疾疗法。作为青蒿素的重要发现者之一,涂有友的成就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。
2017年,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,2018年,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,改革先锋奖章授予了涂有友。
面对众多荣誉,这位近90岁的科学家仍将全部精力投入青蒿素研究。
“油油鹿鸣,油油蒿”似乎早在她父亲涂油油的时候就注定了她与油油蒿的不解之缘。在涂有友的手中,这草已经变了,走向了世界!
计划:赵战
编辑:肖春芳
宋雅娟